返回主站|会员中心|保存桌面|手机浏览
普通会员

湖州市安吉吉利苗圃

龟甲竹,大佛肚竹,花毛竹,金镶玉竹,辣菲矢竹,箬竹,唐竹,小琴丝竹,慈竹,早竹,紫竹

网站公告
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吉利出圃主营:龟甲竹、花毛竹、金镶玉竹、紫竹、红竹、黄竹、旱竹、黄杆乌浦鸡、罗汉松、绿槽毛竹、黄槽毛竹、斑竹、刚竹、黄槽刚竹、黄皮刚竹、雷竹、绿槽刚竹、高节竹、铺地竹、孝顺竹、花杆旱竹、凤尾竹。
新闻分类
  • 暂无分类
站内搜索
 
友情链接
  • 暂无链接
首页 > > 竹子病虫害防治
竹子病虫害防治
发布时间:2017-02-18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21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 (一)竹类害虫竹蝗又名黄脊竹蝗、蝗虫、蚱蜢、飞蝗、花蚱蜢等,竹类主要害虫之一。以成虫、若虫取食竹叶片进行危害,严重时将竹叶吃尽。新竹被害后即枯死,老竹被害后二三年内不发新笋。被害竹的杆内多积水而成为废料。成虫绿色,体长约33毫米,雄虫略小,由头顶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显著的黄色纵纹,愈向后而愈宽,后足腿节粗大,端部有黑斑,两侧有“人”字行沟纹。胫节瘦小,有刺两排,外排14个,内排15个。若虫又叫跳蝻,体形似成虫,但无翅。共五龄,第一龄体长约有10毫米,浅黄色。第二龄体长约有12毫米,黄色。第三龄至第五龄体长依次约为16毫米、22毫米、26毫米,体色均为黑黄色,近羽化时变为翠绿色。卵长椭圆形,长6-8毫米,土黄色,稍弯曲,卵块圆筒形,长19-28毫米,宽6.5-8.7毫米。
  每年发生一代,以卵越冬,越冬卵于次年5月开始孵化,5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,6月孵化完毕。跳蝻出生后,初群集于地面的小竹子及禾本科杂草取食,使叶缘出现许多缺刻,10天以后即上大竹危害,群集在竹梢上取食,使竹梢呈现枯黄色。三龄以后,逐渐分散。跳蝻有迁移性,当天气炎热时,中午成群下竹,躲到荫蔽处,待下午气温降低后再上竹活动,一半天黑至次日晨露水未干前很少活动。7月跳蝻成熟,陆续羽化为成虫,成虫群集取食叶片,在性器官未成熟前颇喜欢飞翔,也嗜吃带咸味物品。尔后,开始交尾,交尾后经过16天左右,与9月低至10月÷产卵于地下约3.3厘米处,把腹部插入土中将卵粒一层层斜产于泡沫状物质中,形成卵块,每卵块有20粒左右。
  每雌虫产卵6块左右,产卵后逐渐死亡,其卵在土中越冬。
  防治方法:(1)人工挖卵,时间可在11月份。(2)在跳蝻出土10天内,于早上露水未干前,用0.5%六六六粉喷撒。每亩用1.5-2公斤,或用可湿性六六六200倍喷洒。(3)在跳蝻上竹时,对密度较大的竹林,用六六六烟剂熏杀,每亩用0.5公斤。(4)用50公斤尿加2公斤6%六六六粉拌匀,再用稻草浸透,在竹林中每亩放数堆诱杀。
竹笋夜蛾又名笋蛀虫,竹类主要害虫之一。幼虫蛀食竹之笋,害虫严重地区大量竹笋被害,不能成竹,少数即使能成竹,也断头折梢,竹材干脆易断而失去效用。
  成虫灰褐色,体长20毫米左右,翅展约43毫米,前翅基部及顶角各有一个三角形的深色斑,翅面还有不明显的齿状横纹数条,后翅黄褐色,无斑纹。卵近似圆形,灰白色,直径约0.8毫米。幼虫共有五龄,头部红橙色,体紫褐色,深浅随龄期不同而差异,龄期愈大体色愈深,背线细,亚背线较宽,第五节的亚背线前半段缺,趾为单序中带。老熟幼虫体长26-45毫米。蛹红褐色,长20毫米,腹末端有4根钩刺。
  每年发生一代,以卵在竹林地面的禾本科杂草上越冬,次年2月下旬,越冬卵孵化为幼虫,先蛀食禾本科及杂草,是被害的杂草出现苦心现象。4月份当竹笋出土时,幼虫即爬到笋上,蛀入笋尖小叶,蛀口外有绿色碎屑堆积,三龄幼虫蛀入笋内,啮食柔软部分,在遇到环境条件不适时,幼虫可转移危害其它竹笋。竹笋被害后,表面失去光泽,内有蛀孔、虫粪,逐渐腐烂发臭,幼虫在笋内活18-25天,至5月上旬老熟幼虫出笋入土结茧化蛹。蛹期20-30天,至6月上旬羽化成虫,成虫在禾本科杂草叶面边缘产卵,卵数十粒在一起排成条状,叶枯时将卵裹于叶内过冬。
  防治方法:(1)加强抚育工作,除草培土,可促进竹林丰产,也可消灭越冬卵。(2)及时挖去被害退笋,可供食用。(3)对用材竹林,在出笋前后,用1%六六六粉剂或者6%可湿性六六六200倍液,或25%二二三乳剂200倍液,喷洒林第二三次,杀虫保笋。
  竹笋泉蝇以幼虫蛀食竹笋,使内部腐烂,造成退笋。成虫体色暗灰色,长约5-7毫米,复眼紫褐色,单眼3个,橙黄色,胸部背面有3条深色纵纹,翅透明,翅膀淡黄色,中后是黄褐色。幼虫蛆状,黄白色,前端细末端粗,头部不明显,口器呈黑色钩状,老熟幼虫尾部变黑。
  每年发生一代,以蛹在土中越冬,越冬蛹于次年出笋前15-20天羽化为成虫飞出。当笋出3-5厘米时,成虫即产卵与笋箨内壁,笋外不易发现,每笋内可产卵数十粒至二百余粒,引起笋内腐烂。老熟幼虫于5月中旬出笋入土化蛹越冬。
  防治方法;(1)挖除受害的退笋,切除被害部分,杀死幼虫。(2)对用材竹林,用25%二二三乳剂150-200倍液喷洒林地,出笋前喷一次,连喷二三次,杀虫保笋。(3)密度较大的竹林,在成虫出现期施六六六烟剂熏杀。

  竹螟又称竹苞虫、竹卷叶虫。幼虫吐丝卷叶取食,大发生时竹叶被吃光,严重影响竹鞭生长和次年出笋。
  竹斑娥又称黑竹娥,当地称竹毛虫。初龄幼虫啃食叶肉,残留表皮,三龄以后啮食叶片,影响竹林生长,甚至枯死。
  成虫灰黑色,具深蓝光泽,体长9-11毫米,雄娥触角羽状,雌娥触角丝状。卵椭圆形,乳白色,长约0.7毫米。幼虫浅黄色,前胸宽大,常将头盖住。老熟幼虫长约13-19毫米。头褐色,体背橘红色,身体各节背面均横列4个毛疣上又成束的白色刚毛。蛹黄褐色,长约10毫米,腹部各节前半段生有黄褐色小刺突。茧扁椭圆形,长约13毫米,黄褐色,上有白色毛茸。
  每年发生三代,以老熟幼虫在竹壳和石块等处结茧越冬,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化蛹,5月下旬羽化为成虫。成虫白天活动,夜间及阴雨天潜伏枝叶间不动,产卵于叶背呈块状,初龄幼虫有群集性,二至三龄幼虫能吐丝下垂,分散活动。各代幼虫的危害期:第一代为6月份,第二代为8月份,第三代为10月份。11月份上旬成熟幼虫下竹寻找隐蔽场所如下笋壳内、枯叶下结茧,在茧内越冬。
  防治方法:(1)消灭越冬虫茧。冬季发生群众在竹林内搜集虫茧消毁之。(2)幼虫期可用人工捕捉群集之幼虫,或者用90%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。(3)密度较大的竹林,在幼虫三龄以前施六六六烟剂熏杀。(4)用苏云金杆菌,每毫升含2亿孢子的浓度喷洒,死亡率可达90%以上。

  竹蚜虫危害各种竹类叶部及绿竹之杆部。虫体很小,椭圆形,刺吸是口器,分有翅形和无翅形两类型。无刺雌蚜虫体长2.5毫米左右,黑褐至紫褐色,体外有少量白粉盖覆,头部与前胸紧密结合,前端突起很尖锐,复眼小,由3个小眼聚合而成,触角短,4-5节,尾片基部很细,臀极深而分二。若虫细长,头部突起,足长。常常群集于叶背面或杆部吸食液汁,易引起煤病。
  防治方法:喷洒50%乐果乳剂2000-3000陪夜。

  竹小蜂又称竹米、竹炮仗等,幼虫在竹梢小枝内吸收养料,使节间变密而膨大,枝梢下垂,易被封折。被害竹梢表面附有白色粉状物,使受害部位叶片枯黄,影响次年出笋量,有时引起全株死亡。
成虫体长约3-4毫米,黑色,触角肘状,头胸部有皱纹,腹部平滑,腰部细,腿节膨大,幼虫蛆状,白色,口器褐色。蛹为离蛹,乳白色,近羽化时变为黑色。
每年发生一代。成虫产卵在竹梢小枝空洞内,每节小枝内产卵1-5粒,幼虫在小枝内吸食养料,老熟后在空洞化蛹,6、7月初羽化为成虫,穿凿小孔飞出。
  防治方法:(1)秋冬砍伐受害竹,将竹林内枯枝落叶清楚烧毁。(2)施放六六六烟剂熏杀。

  竹长蠹虫又称竹材蠹虫。成虫、幼虫蛀食已采伐的毛竹、淡竹、刚竹等竹材,在竹材内部蛀成许多坑道,从蛀虫排出大量蛀粉。竹建筑物被害常引起倒塌,竹器被蛀,影响使用。
  成虫赤褐色或黑色,圆筒形,长约3毫米,前胸部背极隆起将头部盖覆,触角10节,末端3节膨大,鞘翅上有深的刻点,幼虫白色,腹部粗大,胸足3对,无腹足,老熟幼虫体长约4毫米,蛹为离蛹,白色。每年发生三代。成虫羽化盛期在2月、6月、10月,以幼虫在被害的蛀道中越冬,但有一部分以成虫或蛹越冬。越冬代的成虫于4月份咬一羽化孔飞出,喜蛀入新采伐的竹材内产卵,每一雌虫可产卵20粒左右,卵经数天孵化为幼虫,沿竹纤维上下啮食,排出粉末状的排泄物 。幼虫成熟后在蛀道的末端作茧化蛹,成虫羽化后咬一新羽化孔飞出,被害竹内部充满粉,外表则密布虫孔。
  防治方法:(1)此虫喜危害新采伐的竹材,因此,在冬季砍竹,尽量采取水运,可避免危害(2)新伐竹材,暂不利用,可放水中保存。(3)药剂处理:修一水槽,内放5%五氯酚溶液,将竹材浸入液中,杀死蠹虫。(4)小型竹制品,发现有虫,可加水煮沸,或用煤油注入虫道。杀死其中的蠹虫。(5)已受害不堪使用的竹材、竹器及早烧毁。

  竹象 竹类的主要害虫之一。成虫体长10-19毫米,赤褐色,头管黑色,每翅具有纵纹9条。幼虫乳白色,纺锤形。每年发生一代。幼虫蛀食竹笋,危害严重。
  防治方法:(1)秋冬两季对竹林进行松土,可以直捣象虫土茧,不利象虫越冬。(2)喷石灰和臭药水混合剂毒杀成虫,成虫产卵期可喷洒敌百虫。(3)挖除被害新笋,捕杀土中的蛹。

(二)竹类病害
  竹丛枝病又称雀巢病、扫帚病。病竹生长衰弱,发笋减少,长因病而枯死。在发病严重的竹林中,病竹长大量枯死,引起整个竹林的生长败退。
  竹丛枝病开始时,只有个别枝发病,病枝细弱,叶形变小,有的病枝节数增多,延伸较长。病枝的侧枝丛生,丛生枝节间缩短,叶退化成鳞片,其顶端叶鞘内,在5-7月间,有白色米粒状物,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。秋后病枝多数枯死。病竹数年内全部枝条逐渐发病,最后全株枯死。
  病原为真菌中的一种子蠹菌。病菌可通过孢子经风、雨水等传播,也可经带病母竹传播。
  竹丛枝病在老竹林中发生较严重,竹林郁闭度大,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。此病在博爱竹区各园中都常有所间,抚育管理的竹林发病较多。
  防止竹丛枝病,应加强竹林抚育管理,按期砍伐老竹,保持适当的密度,并经行松土、施肥,以促进竹林生长旺盛。发展新竹林时,应从无病竹林中选取母竹。发病初应及早砍除。

  竹竿锈病又称竹褥病。竹竿被害后,材质变黑发脆,影响工艺价值。发病重的竹子,尤其是其直径较小的病竹,可能枯死。被害较重的竹林,生长衰退,发笋减少。

  病虫害多发生在竹竿的中下部或基部,有时候小枝也有发生。6-7月间,受害部分产生黄褐色或暗褐色(铁锈色)粉质的垫状物(病菌的夏孢子堆),成椭圆形或长条形。到11月至次年春产生的呈褐色如天鹅绒状,着生紧密,不易分离,成草质垫状物(病菌冬孢子堆),这黄褐色垫状物脱落后,猪肝发病部位呈黑褐色。
  病原是真菌的一种锈病,病菌通过孢子经风传播。
竹竿锈病在生长过密和经营管理不良的竹林内较易发生。病害都发生在两年以上的竹子上,当年生竹子未见发病。
  竹竿锈病的防治:发病轻的竹林,应及早砍除病竹,烧除病部,以免病菌继续蔓延传播。发病重的竹林可喷施0.5-1度的石硫合剂,或0.4-0.8%的氨基苯磺酸,每隔7天喷一次,连续喷三次,可收到较好的效果。另外,加强竹林经营管理,合理砍伐,不使竹林过密,也可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。 

  竹煤病发生普遍,各种主子都可能发生。病害主要发生在叶儿及小枝上。开始时,叶片正面有黑色煤污状斑点,形状不规则,后扩展是整个叶表面布满黑色煤污层,影响叶片的光和作用。病叶常易脱落,致使竹林生长衰弱。
  竹煤病有蚜虫或介壳虫的危害引起。蚜虫或介壳虫的危害常伴随有煤病的发生。在生长细弱而稠密的小竹上常易发生。引起竹子煤病的是真菌中的多种煤污病菌。病菌可以通风、雨及昆虫传播。
  防止煤病应由消灭蚜虫和介壳虫为主,如用乐果等可治蚜虫及介壳虫的若虫,松脂合剂可防止介壳虫,石硫合剂可杀死煤病病菌和介壳虫的若虫。此外,适当砍伐使竹林通过透光较好,就可以大大减少发病机会。

  竹赤团子病又称竹肉病,发生在小枝上。春天小枝叶鞘膨大破裂,出现灰白色小块,质软,后变为木栓质,颜色也逐渐变黄至赤黑色。以后继续膨大,成球形、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物,直径2-4厘米,表面肉质,粉红色。
病原是真菌中的一种子蠹菌,病菌通过孢子经风、雨传播。
  竹赤团子病多发生在生长过密的小竹子上,应适当砍伐,减小竹林密度。加强抚育管理,促使竹林生长旺盛,可减少发病机会。发病后,可剪下病枝烧掉,减少病害传播。